電影中的傳統倫理

 如果你讀過原著的話,你會發現電影跟原著差距非常大,除了劇中的人物角色之外,故事的主幹也差距很大,川端康成在原著裡面所展現關於六十幾歲老人的心理學,還有日本家庭倫理細膩的一面,在電影裡幾乎都沒看到,反而看到最多的、比較重點的就是男主角跟他的媳婦之間親密的關係,少見的公公跟媳婦的關係。電影裡的媳婦角色是由原節子飾演,在《東京物語》裡的媳婦也是她演的,基本上這部電影就是《東京物語》的延續,在《東京物語》中,她的丈夫死於戰爭,之後她沒有再嫁人,並與夫家一直維持親密的關係,公婆到東京旅遊時,媳婦在上班,還招待他們住在她那、照顧他們。在現代的社會,我想應該找不到這種媳婦了,其實這在傳統的日本很多,我相信在過去傳統的社會裡面也不少,比如說電影裡面、川端康成筆下的家庭,公公和兒子是在自家的公司上班,兒子每天都在外面花天酒地,而公公每天回來第一件事情就是讓媳婦幫他脫下大衣,幫他拿拖鞋、倒水,再遞上當天的報紙,這像是人跟人之間的一種倫理,特別是在家庭裡面。在電影裡,我們看到老闆每天一進入公司,就有個女祕書幫他脫衣服、掛衣服,但在公司上班根本沒有義務要做這些事。電影的故事背景在一九五零年代,當時的社會跟現在真的非常不一樣,電影傳達出日本的傳統訊息、社會變遷、倫理和人際關係的演變。在成瀨巳喜男跟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裡,我們看到最多的,特別是時間點設定在一九五零到一九六零年之間,將近二十年間,日本傳統的家庭倫理,傳統的人際關係,包括工作場合上的人際關係,甚至是傳統家庭倫理的崩潰,都是成瀨巳喜男跟小津安二郎常會處理的東西,以今天這部電影來說,男主角的角度就非常接近小津安二郎的最後一部電影《秋刀魚之味》。

川端康成的《山之音》

 電影《山之音》以一個六十歲的男人為主角,在原著裡面是六十四歲,川端康成在寫這個故事的時候是五四歲,所以說川端康成是以五十四歲的年紀來描寫六十四歲老人的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和描寫最多的心理生活。一般評論是說,包括西方對川端康成小說的評論,都認為《山之音》是他最好的作品,也是一九四五年戰後日本文學界最傑出的一本作品,不管是整個小說的結構,還是裡面心理學的部份,或是日本傳統倫理細膩的描寫,包括人際關係的描寫,都是最深刻最好的一本,但事實上我們對《山之音》的認識反而比較少,川端康成在伊九六八年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我們知道的只有《雪國》、《古都》、《千只鶴》這三本,很少人會談到《山之音》。在原著裡,男主角有很多有關心理學的部份,其中最大的部份是關於死亡的描寫,還有性方面,這也反應出川端康成作品的基調,像是對於美的憧憬,還有對於死亡幻影的思考,都是川端康成的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山之音》所探測到的公媳之間那種細膩的感覺也描寫很多,我們談到《魂斷威尼斯》的時候,主角會愛慕那個美少年是由於他早年失去女兒的心理補償,相對的,《山之音》裡的主角為什麼會對媳婦有一種長輩對晚輩自然流露的愛?第一、當然是她賢淑,第二、在川端康成的基調中,主角對年輕少女渴慕的心情,這是我們在電影裡面看不到的。主角在年輕要娶現在這個妻子的時候,其實他心裡愛的是妻子的姊姊,但姊姊卻死了,主角心裡就想為什麼死的不是他的妻子,如果死的是她的話,那他就可以娶她的姊姊了,妻子的姊姊已非美不美的問題,而是她有一種賢淑的氣質,而媳婦也像她一樣具有這種氣質。

 在小說中,男主角活到六十幾歲,其中三十幾年跟妻子的婚姻生活裡,他內心不斷回憶妻子的姊姊生前許多的事情,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來越不喜歡妻子,甚至到了厭惡的地步,在電影裡主角唯一一次顯露出他的厭惡就是晚上睡覺的時候,他想掐死打呼的妻子那一幕,原著裡面也有這一段,而且原著表現了更多主角心裡的厭惡,他認為妻子長的很醜,沒有氣質,又很不懂事,更糟的是他還在大女兒的身上看到老婆的影子,特別是當準備要離婚的女兒帶著兩個小孩回到家裡時,那種厭惡之情,雖然沒有表現出來,可是心裡是非常明顯的,而在長年日積月累之下他也更加厭惡妻子。從電影裡的兩個場景可以看出主角妻子的醜態,一個是前述的打呼,另一個就是女兒回家時,妻子偷看她的錢包。日本傳統家庭倫理裡有很不錯的一點就是,即使是自己的兒女,也要尊重他的隱私,所以主角很反對妻子去偷看女兒的錢包,看她的經濟狀況,因為這是在侵犯女兒的隱私。

 講到老人生活的方式,還有內心的心理,我們可以談到一個人,就是俄國的契克夫,契克夫,他的作品有很多描述老人心理的成份,他有一篇中篇小說叫做《沒有什麼意思的故事》,描寫一個退休醫學院的教授,愛上了一個年輕的女孩,這跟《山之音》這個故事的基調很像,六十幾歲的男主角,對老婆的不耐煩,其實電影裡男主角的老婆還算不錯,相較於原著對信吾的老婆的描寫,感覺就有點不堪,這反應了六十歲以上的男人對自己同年齡層的老婆的不滿,也反應了老年的婚姻生活,好比柏格曼的《野草莓》、《永遠的一天》,這一類的電影,講的也是老年的生活。

電影的《山之音》

 在一九五零年代的日本家庭中有一點跟台灣很像,就是公婆與媳婦同住,到了一九六零年代,年輕的一代一結婚就馬上搬出去,不跟父母住在一起的情況越來越多。在日本傳統家庭倫理裡,全家住在一起的感覺非常好,即使父母不在了,但是長姊長兄會肩起責任幫弟弟妹妹處理婚姻大事,並同住一個屋簷下,《山之音》描寫的就是日本最後一代公婆跟兒子媳婦同住時,而產生的微妙的情感關係。《細雪》的作者谷崎潤一郎,他寫了好幾本外遇、色情的小說,其中有一本叫《瘋癲老人日記》,描寫一個七十歲的老人,老人的兒子結婚後與他和他老婆同住,後來老人愛上了媳婦,還寫在日記裡,老人知道自己時間所剩不多,就去做了個墓碑,因為老人有戀腳癖,所以他希望媳婦的腳能夠印在墓碑上,他對媳婦說:「我死了以後就可以每天看著妳的腳。」,假設兒子結婚沒有跟父母同住的話,就不會有這樣的狀況,所以在日本過去的傳統家庭裡,有很多公公跟媳婦發生不倫之戀的情況。但是川端康成在這裡透過一種心理學的方式,描寫公公跟媳婦之間不至亂倫的地步,卻相當微妙的關係。對主角來說,媳婦是一位宛若大姨子般賢淑的女性,但他的兒子卻不愛她,所以這是種雙重的補償心理,一方面是對已逝的大姨子的懷念,另一方面是覺得媳婦那麼賢淑,卻被兒子虧待,因此帶有一種補償的心理。他跟他兒子說:「你能找到比她更好的女人嗎?你為什麼不好好珍惜她、去愛她呢?還在外面拈花惹草。」,也許他兒子喜歡的是有挑戰性的女人,但在電影裡看到他在外面的女人好像又跟他妻子的味道很像,原著裡面就比較沒有點明這一點。

原著的寫作技巧

 這部電影所表現的是當時日本社會的狀況,以商業考量而言,他並不具備很好的商業趨向。在日本的作家裡,被改編最多的就是川端康成的作品,從他三十幾歲開始就有很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因為沒有人像川端康成的作品那麼能夠展現日本傳統最有味道的那一面,很多日本的作家,包括跟川端康成同一時代的志賀直哉,還有他的前輩介川龍之介,都不能像川端康成那樣深刻、細膩地表現出日本的悲愴、悲哀,所以在當時,他們都認為《山之音》比谷崎潤一郎的《細雪》更能夠表現出日本傳統固有的味道,就是因為他裡面有日本悲哀的成份。《山之音》也展現了日本的散文文體,這本小說的寫法跟川端的其它作品,甚至其它作家的作品,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它是以散文的形式組合成一個長篇。換句話說,你可以拿掉其中一、兩篇都沒關係,甚至可以再補幾篇。當時川端康成在寫這本小說的時候,是以一期一篇散文的方式連載在報紙、雜誌上,而且沒有一致的標題。有一天他在寫的時候,聽到一個聲音,那聲音彷彿是從山傳出來的聲音,不是很具體,有點抽象,所以他就把全部的散文統稱為《山之音》。

 因為每一篇都是一篇獨立的散文,所以他沒有一個特別嚴謹的結構,這在電影裡看到的一樣,你以為故事到這裡結束了,其實不是。電影跟原著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媳婦準備要跟主角的兒子離婚,這在原著裡是沒有的,在當時而言,離婚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即使有也是像原著裡描寫的那樣,妻子回娘家住,娘家幫助她離開丈夫,所以在電影裡,像原節子飾演那樣賢淑的女人,是不太可能提出離婚的,電影在這個地方顛覆了原著,也顛覆了當時一九五零年代日本傳統家庭的思想。電影最後以此做結局,但原著沒有,原著沒有提出確定的答案,原著也沒有什麼特別具體的故事,它是從一些日常生活很小的事情,慢慢堆積成一個散文式的小說,所以雖然這本小說講的是傳統日本故事,但是以小說的技巧來講,已經具備有非常強烈的西洋技巧形式。在十九世紀末期,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契克夫的短篇小說,就已經展開類似這種日常生活細節上的故事,不像中國的傳統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是從壯闊開始,反觀現代小說都是從簡單開始。十九世紀受到寫實主義,比如像福樓拜《包法利夫人》的影響,小說就從無形中開始,從最不重要的人物開始,這已經脫離了巴爾札克那個時代正經八百開始的方式。基本上川端康成跟谷崎潤一郎都受到西方文學相當的燻陶,也間接影響了他們的寫作,比如像谷崎潤一郎的《細雪》,女主角雪子要到東京嫁人的時候,在火車上拉肚子,小說到這裡就結束了,《山之音》也是,莫名其妙地做結尾,到底要不要離婚?要怎樣教訓主角的兒子?這些事情一直堆著,沒有做一個解決的方式。很多西洋的小說也是一樣,散漫的方式開始,到了結尾也沒有特別交代,比如像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畫像》,故事到最後女主角嫁錯人了,回到英國,他表哥死了之後,要不要再回去找她的丈夫,小說就不交代了,我們也就不知道她到底有沒有回去,這是一個特殊的寫法。

電影的最大敗筆

 回到電影,導演成瀨巳喜男最動人的一場戲就是結尾,而且是個沒有結尾味道的結尾,我們以為公公跟媳婦說完話,回去可能還要解決很多事情,結果一個遠景鏡頭,電影就這樣結束了。成瀨巳喜男是日本老一輩的導演,算是黑澤明的前輩,他的電影長久以來都是類似這樣的調調,像電影的前段就不是很通順。這部電影其實有很多不是很吸引人的地方,所以我們姑且把它做為跟原著的比較,對川端康成的回顧。《山之音》這部電影最大的缺點,也是跟過去很多涉及到心理層面的電影所沒辦法做到的地方一樣,就是原著很多心理學的描述電影做不到,所以我們今天看的電影,所有心理層面,包括他做的夢,還有他參加高中的同學會,引起他常常思考死亡的問題,他甚至說了:「不知道自己以後會怎麼死。」這麼一句話,這反應了很多男主角內心跟死亡掛鉤在一起的想法,但在電影裡面完全看不到這點,電影主要把重點放在公公跟媳婦之間的情愫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沙鹿電影藝術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