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聽風暴》的「男性英雄形象」

 《竊聽風暴》是二零零六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電影刻劃出典型的男性英雄形象,但隱藏在這形象底下的卻是反英雄行為。二十世紀中期以來,在西方文學或在電影裡,我們所看到的其實都是一種反英雄的英雄形象。一般所謂的英雄是不怕死、反體制,做出別人做不出來的英雄行徑,可是中國有句古語說:「識時物者為俊傑。」,當你面對強敵的時候,不要逞強,懂的進退,這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以《竊聽風暴》的男主角謂他為二十一世紀的新英雄,可是當之無愧。

《竊聽風暴》的時代背景

 《竊聽風暴》的男主角生活在一個大變動的時代,一個體制要崩潰的前夕。在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自殺之後,德國崩潰,分為幾個占領區,一個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就是所謂的東德,另一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就是所謂的西德,東德的面積比較小,大概是全德國的三分之一,是由蘇聯所掌控的共產主義國家,另一邊西德則是由英法美三個國家所占領,一九六三年位於兩德之間的柏林被一長牆分為東西柏林,這好比把台北切成二片,一片是中共管的,一片是國民黨管的,這是非常奇怪的現象,這怪異的現象直到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一九九零年十月三日東西德正式統一後才終止,而電影的故事背景就發生在一九八四到一九九一年柏林圍牆倒塌前後。

 一九八四年是共產世界崩潰的前夕,此時的東德胡作非為的程度相當嚴重,當時的總書記昂納克,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後,馬上被逮捕,像德國這樣的民族,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服從,所以它很容易透過共產主義所掌控,昂納克也才得以如此肆無忌憚。昂納克的腐敗延伸到我們在電影裡所看到的文化部長,除了權利的腐化之外,還有不正常的男女關係,這些都是當時共產主義國家崩潰前夕的景象。

 德國是一個很強的民族,就連當時身為共產國家的東德都可以說是西方世界裡面最強盛的共產國家代表,甚至是標準的社會主義共產國家的典型代表,這跟德國的民族性有很大的關係。從神聖羅馬帝國以來,德國在十八、十九世紀分為很多邦國,直到一八七零年普法戰爭之後,德國首相俾斯麥將整個德國統一,變成一個非常強盛的國家,統一之後的德國發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果戰敗,在一九一八年凡爾賽合約之後,到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結束了威瑪共和,成立第三帝國,因而把德國帶入一個更大的災難。我們看很多世界大戰的電影,會發現德國是一個跟不同於其它民族的國家,做事情一板一眼,非常有效率,也非常守法,而且自傲,不認為其它國家可以跟他們平起平坐。

《竊聽風暴》的男性典型

 電影的主角上尉衛斯勒,他是國安局裡面的一個祕密警察,一個小小的主管,可以隨時判定任何人的生死,雖然他前面有惡劣的行徑,可是他慢慢發現他的良心,他發現這個體制不可為,為什麼不可為?因為違反人性。托洛斯基他們當時推翻沙皇政權的時候,他們喊的口號是「需要建立地球上最合乎人性的政權」,所以當一九一七年蘇維埃共黨政權成立的時候,托洛斯基很高興的說:「我們終於在全世界最偉大的國家建立第一個地球上最合乎人性的政權。」,可是一九八九年共產黨垮台的理由就是因為違反人性,違反人性自由的傾向,違反人跟人之間的愛,這是多麼大的諷刺,而共產黨最糟糕的地方就是把人的尊嚴踐踏在腳底下。回到電影,男主角在秘密監探的過程中良心發現,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男性典型,是一種中年人的形象,我們在電影裡面看到的是一個孤獨、冷酷,不需要有人慰藉的男人,通常在這個年紀的男人,應該是有妻室有兒女,過著正常的家庭生活,可是他就一個人,把時間經歷貢獻給國家,然後自己什麼都沒有,是一種寂寞的男性典型。

 衛斯勒其實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他很愛好戲劇,很愛好文學,他躺在那朗誦著布萊希特的詩,詩是這樣寫的:「九月的這一天,灑下藍色月光,楊李樹下一片靜默,輕擁著,沈默蒼白的吾愛,偎在我懷中,宛如美麗的夢,夏夜晴空在我們之上。一朵雲攫住我的目光,如此潔白,至高無上,我再度仰望,卻已不知去向……」。為什麼我敢肯定他愛好戲劇,在女主角要去跟文化部長會面的時候,在小酒吧裡,他就說:「我是你的觀眾,我一直很崇拜你,可是你現在越來越不像你自己。」,他對人生、人際關係的敏銳度是很強烈的,所以他就說:「我一直在看你的戲,可是我發現你現在一直在脫離你自己。」,因為他知道她要去跟文化部長會面,因為他的那一席話,所以後來她沒有去了,之後的悲劇也是因為這樣引起的,但這個悲劇引起的很有價值,因為她保住了尊嚴,雖然女主角後來死了,但尊嚴還是保住了。我們看到這位男主角很棒,他對藝術的崇拜從這裡可以看的出來。

 《竊聽風暴》的人性掙扎

 電影的最後他發現《好人奏鳴曲》這本書竟然是獻給他的,大家都會心一笑,因為他對這位作者太了解了,大家心照不宣,事情不用講出來,你曾經對我的恩情我已經體會了,所以我把這本書送給你,當事者也了然於心,是一種默默的形象,在一個惡劣的體制底下,終於良心發現。我們看電影開始的時候,他還是一個很惡劣的情治單位人員,因為他在審訊的功力非常高段,所以上級還派他去教學,他從一個冷血、冷酷、不講感情的人,慢慢的被戲劇、文學感化,慢慢的發現道德上善惡的趨變,所以他首先看到他的上級不是個東西,發展不正常的男女關係,沾污人家的妻女,是最惡劣的行徑,很明顯這是男主角一個內心世界的轉換過程。所以這部電影可以分成兩個部份,前面是他轉移掙扎的過程,後面是他付出行動,對抗這個體制具體的過程,我們說為求仁得仁的時候,付出的代價都是值得的,甚至寧願為這個事情犧牲生命,都是有可能的,只不過他放棄了他的職位,本來可以升官的,後來被降職到去檢查信,但至少他保住了尊嚴,這是活著的原則。

 這部電影除了男主角邁向光輝人性面的掙扎過程,另外一個是女主角失敗的掙扎過程,對女主角來講她最快樂的時光,能夠掌控住的時光,能夠求得自信肯定自己的時光就是在舞台上,如果沒有舞台,她什麼都不是,所以她為了保住她的舞台,她出賣自己,她為自己辯白:「你們一天到晚在看這些人的臉色過活,跟我去陪睡有什麼兩樣,你們難道不是一樣在陪他們睡覺嗎?」,這句話多少也說出了其中的真理,但她沒有繼續跟部長往來,她就沒有機會演戲,沒有機會演戲她就沒有辦法肯定自己,這是最糟糕的,最後她被逮捕了,原因是濫用藥物,濫用藥物可能被關兩年,可是最大的問題是她斷送了她的演藝前程,如果不能演戲,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所以這是女主角最後必需用生命來救贖最重大的理由之一,這是男女主角他們所追求的尊嚴一個成功一個失敗的部份,在那樣的共產世界裡面,像女主角這樣做的是非常多的,男主角在追求自由的轉換過程是相當驚人的,因為他也沒想到兩年後共產黨的制度會整個崩潰瓦解,他是本著良心,在電影最後我們看到他推著小推車在送信的時候,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卑微的人物,而是閃爍著象徵人性的光芒,我覺得導演在處理劇本還有男主角的情境上,可以說非常精彩非常成功。

 劇作家德瑞曼在人性掙扎方面,他也不是一個會拍高階層馬屁的人,但他一直強調昂納克是他的朋友,搜查人員來搜查的時候說:「你有這麼多西德的書。」,他就說:「這是昂納克送給我的。」,一句話把那些人的嘴巴堵住,因為昂納克是他們的總書記。德瑞曼為了能夠舒服的生活在這樣的體制底下,能夠自由的創作、演出,靠的就是對上級的俯手稱臣和言聽計從,電影開始的時候,中校就說:「這個劇作家有問題,可是我們就是沒辦法抓到他的辮子。」,衛斯勒說:「這個事情由我來做,我保證可以抓到他的辮子。」,他就靠著竊聽這個方式,果真有很多言論觸犯法條,可是此時的衛斯勒不單單被良心啟發,也被文學啟發了,文學真的可以啟發一個人良善的心,這是背後最大的動力,有很多文學作品經常探討到的主題就是你要衷於你的職守,還是要衷於你的道德良心,這是倫理道德上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問題,你要去服從多數人的意見,要服從這個國家社會體制所加諸於你的責任,還是要衷於良心,這經常會造成個人內在的掙扎,所以衛斯勒在最後的思考狀況之下,他選擇了良心。

《竊聽風暴》的中心主題

 這部電影分成兩個段落,而這兩段的尾巴都是電影的高潮,也都是本片導演動人的地方,第一段的尾巴是在小酒吧,衛斯勒遇見女主角,第二段是中校把地板掀開的時候,竟然沒有看到打字機,因為上尉已經拿走了,前一段是一種人性尊嚴的擺動,後一段是一種通俗性、戲劇性的高潮。一部電影或是一本小說經常都會有所謂的中心主題,所謂中心主題就是一種後設的觀念,後設電影、後設小說、後設戲劇裡面幾個重要性的觀念,好比一個具體的東西,這個東西出現在故事的情節裡面不只一次,而且它的出現影響了劇情的發展,左右了劇中人物的命運,這個東西我們就叫做中心主題,比如說《大紅燈籠高高掛》裡面的那一棟大宅,還有燈籠,都是一種象徵的中心主題。《竊聽風暴》也有幾個中心主題,第一個就是《好人奏鳴曲》,奏鳴曲就是鋼琴獨奏,這裡延伸為一個獨自做好事的人,他保衛藝術,保衛了人性的尊嚴,保衛了這個體制,在惡劣的體制底下,涵蓋的一個小小的區塊,也就是人性善良的區塊還可以保存的住。電影有一段德瑞曼彈奏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時,引述列寧一句話:「貝多芬不能常聽,常聽革命就無法成功了,因為音樂是動人的,音樂會讓人心中產生一種柔情,那革命怎能有柔情呢,有柔情就什麼事都不要做了,所以我不能再聽了。」,所以所謂的好人奏鳴曲就是在一個惡劣的體制底下,能夠保有的一種柔情,這種柔情就是一種人情味,也就是衛斯勒在最惡劣的體制底下,有可能存在的人情味,這個人情味就是在適當的關鍵時刻伸出援手,犧牲職位,犧牲前途,伸出援手,這就是人情味,所以好人奏鳴曲在這個電影裡代表很重大的意義,到最後這個劇作家寫的詩集,書名就叫做《好人奏鳴曲》。

 第二個中心主題是打字機。劇作家最崇敬的一位導演雅斯卡自殺身亡了,在埋葬的時候,他想到在藝術家這個圈子裡,有多少人因為不堪壓迫而自殺了,所以他要控告這個事情,他要寫一篇文章諷刺當局逼迫藝術家自殺的事情,就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裡面的男主角特別寫了一篇談論希臘悲劇伊底帕斯情節來諷刺共產黨這些人,伊底帕斯王犯了罪卻不知道,還一直瞞幹,傷害了很多人,伊底帕斯王後來刺瞎自己的眼睛,為自己所造成的錯誤背負贖罪的枷鎖,同樣的道理,因為朋友自殺,德瑞曼寫了一篇談論自殺問題的文章發表在西德雜誌上,來諷刺政府,這對東德當局來講是沒辦法忍受的,所以他們極力查出是誰寫了這篇文章,結果查出這是劇作家的打字機打出來的,於是馬上鎖定他。所以打字機幾乎是貫穿整部電影下半段故事,也掌控了男女主角的命運。

 第三個中心主題是布萊希特的詩,即使只有短短的幾個鏡頭,但從男主角躺在沙發上時的表情來看,他是很享受的,這是一個人內心變化的過程,也是一個人內心旅程當中發現真理的過程,他掌控到了真理,那個真理就是好人奏鳴曲。我們在人生的過程裡總有發生過那種珍貴的時刻,發現某種真理的時刻,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好電影,欣賞偉大的作品時會感動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發現了真理,所以我們今天看這部電影也發現了某種真理,也進一步認識德國這個民族,也發現人的心中都存有那種人情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沙鹿電影藝術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