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是1950年代布烈松早期的作品《扒手》,其實就是《罪與罰》的翻版。我們將談到兩個主題,第一個是自我禁錮、與外界隔離,第二個是偏執狂,到描寫他整個精神分析精神官能症治療的過程,最後終究瓦解、邁向健康,雖然電影裡沒有表現,但愛可說貫穿了本片。

《扒手》的心靈主題

 偏執狂是一種技術性的藝術。起初主角是因為沒有工作,然後去當扒手,漸漸地他也愛上這件事,變成一種偏執。而布烈松超越風格的地方,在於他變成省略的風格,有時我們看小今安二郎或布烈松的電影,很多我們稱之為超越風格。

 自我囚禁在文學上它是很大範圍也很迷人的主題。我們知道1950年代法國的存在主義最為風行,存在主義裡有幾個議題,一個就是透過對冷漠無意義的認識來重新確立人存在的價值,好比電影裡透過他冷漠的生活風格,然後到有一天警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發展出健全的人生觀的部份。

 在杜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裡面,他的筆調描寫很細膩,男主角跟警察局長之間的關係的互動很精彩,但在電影看到的就還好。所以這裡我們要形成第三個主題─就是尋找父親。在心理學的層次上,很明顯地可看出男主角極需一個父親,其實他潛意識裡一直期待被抓,因為只有被抓才有可能去跟他心目中所設定的父親意象結合,滿足他心理對父親的渴望。

內斂布烈松與超越風格

 雖然片中累積很多不快樂和失落,但最終結論是簡單的以愛環繞,或是積極去做有意義的事,它們能夠緩和痛苦,到最後男主角也找到父親和女子的愛,對於母親的救贖也達到了,所以唯有透過愛才能溫暖他的內心,布烈松的超越風格就是走這類路線。

 談到超越風格,我們看小今安二郎的電影,他是很內斂的情感表達,有時會變成一種簡略,所以你無法期待在布烈松的電影裡看到強烈情感,即使到最後那個鏡頭,男女主角已經表達對彼此的愛,還是很冷淡,然後他用巴洛克時代帶有巴哈聖樂救贖的音樂,讓我們感覺到這之間包含了很強烈的宗教要素存在。

以愛救贖冷漠

 跟柏格曼的某些電影像《冬日之光》那類,有點宗教救贖的味道,布烈松本身就是一個過著很內斂生活的人,從來不社交,帶有一點自我禁錮的生活,一般都是有心理偏差,所以造成一種精神官能症的問題,但這狀況可透過人際關係的接觸來圓滿,或者透過親人朋友給予的愛,都能得到適當的解決。

【互動分享】

問:電影剛開始他當小偷賺到錢然後去看媽媽,結果卻不進去,我不太了解原因?

答:其實他不願看他媽媽理由很簡單,就像《卡謬的異鄉人》一樣,他可以冷漠到連親情都不顧,這算是一種精神病。但最後他母親死了,他還掉了眼淚,表示他本性還在,到最後他也發現其實他母親一直都很愛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沙鹿電影藝術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