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觀看好萊塢電影的態度,常會覺得它們都是商業片,沒有可取之處,但其實不然,一般商業片的好處其實可讓觀者抒發情感,無論是感動或悲傷。而許多人在觀看好萊塢電影或影集時,也接收到一些西方文化、生活態度等資訊,雖然影片有時為了戲劇效果,過於誇大,並不可完全盡信,但也不失為一種文化交流的方式。

電影文化迷思

 談到迷思,世界各地都有其流傳的神話故事,像二十四孝的故事,傳達的是盡孝的思想,但情節往往過於誇大,目前許多台灣戲劇,仍然有此種特色。

 目前好萊塢的電影文化價值觀,其實有點被扭曲成一無是處,但其實對於一個成熟的個體,並不會因為觀看好萊塢電影中的色情暴力部分就刻意模仿,這是目前許多媒體觀眾應該破除的想法。

好萊塢的英雄主義

 好萊塢電影常出現的是英雄形象,他們要超越使命,表現必須英勇優越。美國無論是電影、廣告、影片、故事,此種英雄形象一直不斷重複出現。若將美國英雄主義套用到政治上,就會發現每四年的總統大選或就職典禮的演說發表,都會出現英雄主義的特質﹔像是羅素1933年的演說,就強調人民要誠實、有榮譽感、不自私。

 而稱職的領袖者更需要有吸引民眾的魅力,或許是外貌、自信,雷根就是此類的典型人物,他出身好萊塢,在1981年的就職典禮上曾說:「我們要越過千山萬嶺迎向未來挑戰。」這裡就充分表現出他此種特質。

 另一個重要的英雄特質,就是要當個贏家而非輸家,但這就牽涉到了一個哲學的觀念,在人生中應該是追求自我實現,突破困境,而非只是一時的輸贏。英雄式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重新創造一個美好的時代,1993年柯林頓的就職演說,就不斷強調重生的概念,顯示救世主的特質。

台灣與美國相比

 和美國好萊塢電影相比,台灣電影顯得過於含蓄,因為很多概念若表達出來,可能被扣上煽情或刻意灌輸某種意識形態的帽子,導致表達手法令觀者覺得意圖不明,難以理解,以致不願進戲院花錢觀看國片,頗為可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沙鹿電影藝術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