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3年參加中影的電影技術訓練班,學習陸因工程技術開始,其後於1978年進入中影擔任助理。1981年第一次為電影《1905年的冬天》錄音。1982年正式升任錄音師。至今為止參與過許多港台電影,擔任錄音及成音後製的工作,為許多港台導演爭相合作的對象,更曾榮獲許多影展音效技術之獎項。

 杜篤之老師在學習錄音工程的期間,曾對於早期台灣電影全靠事後配音的製作方式感到懷疑。於是他在1988年與侯孝賢導演合作的《悲情城市》中,首度採用台製電影以同步錄音的方式製作影片,為台灣電影立下一個新的里程碑,被喻為「推動國片進入同步錄音時代的推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開始,杜老師為同學介紹了許多"壓箱寶"─業界規格的成音器材。動輒十萬百萬的器材,為的是影片在觀眾面前能呈現最優良的聲音品質,但杜老師也一再告誡同學,器材固然可選擇昂貴的,但有時仍會出現不足的情況;如何臨場應變,以最克難的方式打造出最適宜的收音器具更是重要;另外對於使用器材的熟悉度,以及愛惜器材和正確的保養觀念,更是成為一位能獨當一面的錄音師所不可或缺的基本修為。

 而在音效的後製方面,杜老師則一再強調播放預聽設備是否標準是個很重要的關鍵。後製是影片呈現於觀眾前的最後一道關卡,播放的設備必須和影院的標準是一致的,如此才能將創作者的用心忠實地反映在影片上。

Q:由於學生在拍片的資金取得不易,而資源也不如業界豐富;請問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於現場收音時收錄到最佳音質?

A:這是很的問題,也是我此行所要談的。其實很多情況下都是克難的,尤其是學生拍片,錢永遠是個很大的問題,但其實有很多的小道具可自己製作來彌補不足;早期沒有Boom的時候,我們甚至將曬架、旗竿等拿來替代使用。就是因為越沒有資金,更要能利用小道具,或是利用拍片現場有的一些東熙來做雜音的隔離;另外在同步錄音時,麥克風要盡可能靠近演員,如此一來才可收到乾淨的音質。再者,我們知道電影會切換鏡頭,有時可多拍些觀眾看不出的嘴型的long shot或借位的鏡頭,巧妙避開同步收音的問題。當然最好的情況就是盡量不要在安靜地方收到雜音,也盡量不要在吵雜的地方收安靜的聲音。

Q:在收音時,若麥克風靠演員太近,收出來的聲音較缺乏空間感,請問是否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這種問題?

A:這問題是有關收音優先順序的考慮,如果身處的環境較本來就很吵雜,是先錄下空間感重要還是把對白錄清楚重要?如果今天身處的環境很安靜,那當然可將空間感納入錄音的考量,因為情況允許。大部分會遇到收音的情況都是以吵雜居多,因此同步收音時,麥克風還是盡量靠近演員為主。

Q:在音效後製時,有時會需要使用到循環音,在循環音的使用上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A:現在的話,由於收音器材越來越進步,環境音的錄製比較不像以前受到很多技術上的限制;如果真的非使用到循環音不可,那首先就是在收音時不要收到太明顯、太獨特的或是辨識度很高的聲音,這樣在循環的過程就很容易被觀眾聽出破綻。

Q:如何有效地避免收音時會遇到的噪音干擾?

A:方法有很多種:第一盡量避開會產生噪音干擾的時間及場所;如果真無法避免,第二就是同之前所提,利用一些現場就有的東西來阻隔噪音。像在拍《悲情城市》時,由於那是同步錄音,在錄演員對白時就常被一些環境音干擾,例如在九份拍攝地點附近有水池,水滴聲一直干擾錄音,我們和工作人員拿起附近工地的模板靠著水池,使水沿著模板流下,如此一來就達到阻隔水滴聲的效果;在好幾次的拍片過程,都利用相同方式成功隔絕了噪音。剛提到的方法都需要現場許多工作人員幫忙,因此一個好錄音師,首先人際關係要打好,才能使工作人員願意幫忙、協助;像剛說的架模板,就需要人手才能架設,或是在女演員身上架Mini Mic時,有時也需要請化妝師來協助。電影本來就是一個通力合作的工作,人際關係良好絕對是對工作進行有助益的。所以要懂得如何和各部門做協調、溝通。

Q:常有實現場收音沒有聽到的噪音,到後製時卻明顯聽到,像電流或電波干擾的聲音,可否解釋這是屬於什麼樣的情況及如何避免它?

A:原則上這是設備出問題,但由於沒有親眼見到,所以也很難判斷是否是個別情況,但大部分都是因為設備的問題所引起。因此設備器材的定時保養,以及現場小心使用,就成了一個重要關鍵。像我們對器材都有做定時保養,現場拍攝時,鋪線及收線的步驟都很強調一定要標準,因為那些所謂的電波干擾噪音,有些情況是因為線路上問題造成。現場的器材使用也要和其它技術組人員協調過,以免互相干擾甚至碰撞,這些都會造成設備的損壞。

Q:要如何開始踏入成音領域?是否能介紹一些相關的入門書籍?

A:關於成音理論的書當然是有,但重點是絕大部分的成音知識是靠現場實際拍攝的經驗累積而成;因拍攝場地、時間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應變措施,這些都是學習的機會。理論、技術及器材操作是每個錄音師基本必備的,要成為一個好錄音師,則需要不斷累積經驗,否則只知道理論,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Q:當需要的音效無法收錄到時,是否有解決方法?

A:有,有些音效在現場或採集過程中可能不便取得,這時我們可求助於"音效片",也就是"罐頭音效"。有很多公司專門在製作這樣的音效,像我們工作室本身也有購買。只要在後製的時候取出來使用即可;或平常在現場工作時所收的音效,詳細地為它們做紀錄,久而久之就能收集成一個有系統的音效資料庫。在這行業做得越久,資料庫就越充實。

Q:聽說好萊塢有80%的音效是在後期完成是否屬實?

A:是的,原因在於好萊塢的明星身價高昂,不太可能因為現場收音收得不理想而請演員重來一遍,不合成本;此外,好萊塢的資金規模大家都很熟悉,可在後製使用相當優良的器材來調整聲音品質,在這情況下,好萊塢自然偏重於在後期完成音效製作。資金規模可決定一部片子的品質,但台灣在金資不很充裕、最好還是在現場能做到的情況下,將聲音做最佳的收錄。

Q:現在收音器材有分類比和數位的,請問老師對這兩種有何看法?

A:目前的收音器材漸漸使用數位式的原因,是由於後製的方式已數位化,再加上數位的器材本身沒問題,使用數位設備成為趨勢。當然類比或數位各有優缺,數位器材由於是靠數字編碼的關係,收錄的聲音在後製時還原誠度很高,也就是說第一次收的音,進了後製還是一樣的聲音,但相對的,它的容錯程度就低;而類比的收音器材容易受到過帶時訊號衰減的影響,或是線材等等的影響而還原程度較低,但收錄過程可以變化的彈性較佳,也就是容錯程度較寬。所以最近比較流行的是,採用數位為主,而類比為輔的搭配。

Q:請問老師如何在成音領域保持頂尖地位?

A:我不認為我是頂尖的;但每次工作我都視為第一次上場。這是態度問題,不能因為自己這在行待久了就失去這種心情,也不能因為合作對象的不同而在態度上有所差異,保持新鮮的心情去面對每次工作,我認為是重要的事,也能使自己有動力和衝勁繼續學新東西。其次就是體力,大家都知道拍片是個日以繼夜的工作,沒有好體力是支撐不下去的。

Q:請問成音專業人員的培養有何方法?

A:專業人員的養成最重要是時間。培養專業人才需要時間給他們累積經驗。要多拍、多看、多到現場實際體會。

Q:電視和電影的成音有何不同?

A:基本上兩者差不多,不同是在於面對的觀眾不同,而採用的表現方法不同。在電影院裡,由於觀眾是在一個密閉空間裡,強制地專注在影片上,所以可將聲音的表現做得細膩;但電視沒有強制,觀眾隨時可轉台,像廣告沒有幾秒鐘,為了吸引觀眾,它們的音量大而清楚就成為第一要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沙鹿電影藝術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