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麥

    楚浮在一九八四年去世,而一九八四年也是侯麥人生最高峰的時期,就當新浪潮運動的那些導演慢慢退出以後,侯麥接下了他們的棒子,成為法國一九八零年代的最佳導演代表。

    侯麥的電影是靠對白來支撐整個故事架構,這是一種很聰明簡潔,而且又吸引人的敘事方式,侯麥的創作歷程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從《慕德之夜》開始,其中包括《女收藏家》、《蒙索的女麵包師》等,一共有六部,這六部總稱為「道德故事」,其中以《慕德之夜》為主。 一九八零年代是第二個階段的電影,它的總名稱叫做「喜劇與格言」,大概有十二部電影左右,包括《圓月映花都》、《飛行員的妻子》、《沙灘上的寶蓮》等,背景都是以巴黎為主,而每一部電影的類型一定是喜劇,在故事的過程一定是屬於某一句格言,《美好姻緣》開頭就有一句格言,「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忍不住去建造一座西班牙城堡」,這是法國著名的作家拉風登所說的,很符合這部電影的內容,故事中的女主角一直嘗試在製造她心目中虛幻的城堡,就有點像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愛麗絲,是屬於小女孩的典型代表,這是侯麥他最了不起的地方。第三個階段是「四季」,是由春夏秋冬的季節背景,衍生出來的四個故事。 

法國愛情

    我們可以從巴爾扎克的小說看到法國的愛情傳統,巴爾扎克很多小說裡的愛情都有點類似《美好姻緣》裡的狀況,比如他的一篇中篇小說《被遺棄的女人》,裡面描寫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男子,有一天遇到一個三十幾歲的貴族女性,這個女子來到這個地方之後,人人都稱讚她的美貌,可是女的姿態擺的很高,不太理會旁人,這個男的因為非常仰慕這位女子的美貌和才華就去拜訪她,女的看到他也不太理會,可是男的卻被她給迷住了,於是就跟這個女的求愛,女的聽了後,就說:「你出去,我不想接受你的愛情。」,男的走出去後發現手套忘了拿,於是又進去了,這個時候女子想到剛才的行為是不是太過份了,心一軟,就接受了他的愛,可是這個男子就跟這部電影裡的男的一樣,他發現她不是他所喜歡的類型,雖然她有錢有地位,但是他並不喜歡她,於是就回去相親,女子知道後就哀求說:「你當初不是說喜歡我嗎,現在我很喜歡你,你為什麼不喜歡我了,我希望你能回頭。」,男子聽了就說:「對不起,我媽媽要我娶別人。」,這個女的就跟今天這部電影的女主角一樣,是一個非常有骨氣的女孩子,男的娶了另一個女子之後,發現這個女的不但沒氣質又沒水準,就跟她離婚了,離婚之後很想念之前那一個,就回來求見,女子不肯見他,到最後男的就在她家門口自殺了,這是種懲罰,就像電影裡女主角對男主角最後的那種懲罰,那種懲罰只有觀眾可以感受的到,就是大快人心。

    這部電影描繪出一九八零年代年輕女性最典型代表的生活類型,像是她第一天認識這個男的,明天就跟他同居了,男女住在一起產生很多磨擦,甚至外遇,到最後發現我跟另一個比較適合,電影裡經常在愛情的配對裡重新洗牌,而這在侯麥的電影裡有太多這一類的東西,我們看到故事中女主角跟一個畫家同居,而這個畫家還有太太有小孩,但這個女孩是一個很有個性、佔有慾很強的女生,她沒辦法忍受跟另一個女的分享一個男的,最後她決定離開,離開之後她突然有了想要結婚的念頭,結果她在婚禮上認識了一個律師,當她第一眼看到這個對象的時候就非常喜歡,但其實這是在欺騙自己,因為她想結婚,所以那個男的身上有很多缺點,都被幻覺掩蓋掉了,而女主角居然還跟這個律師說她跟多少男人同居過,還跟她的好友說:「我今天如果只是想要跟他玩玩、跟他同居,我就不會急著想要跟他接觸。」,這是她最失敗的地方,而這個地方侯麥寫的非常好。

    在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裡,我們可以看到跟這部電影有關的一些處境,比如說第一次看到的反應,還有打電話的焦慮,然後在愛情的處境裡你會有什麼反應,在《戀人絮語》這本書,可以把任何愛情的處境,都可以套進去,包括喜劇的、悲劇的、痛苦的、焦慮的、好笑的、滑稽的,所有的愛情喜劇,可見它的結構主義觀念是正確的,所以在談論侯麥的愛情論述時,我們也可以來看一下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沙鹿電影藝術館 的頭像
    沙鹿電影藝術館

    沙鹿電影藝術館

    沙鹿電影藝術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