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三部曲

 溫德斯這部電影,是一部以旅行為主,尋找自我的電影,主角是個男作家,假設他沒有碰到這個女孩,他就沒有機會遊一次德國,包括他自己的故居,還有他沒有去過的地方,所以可以說男主角重新認識了德國。《愛麗絲漫遊》是溫德斯的公路電影三部曲的第一部,二、三部曲分別是《歧路》和《道路之王》,《道路之王》講的是一九七零年代的一個年輕人,他的職業是電影院放映機的修理師,他開了一部小卡車,環遊整個德國的小城市,到處幫人家修理放映機。溫德斯雖然是德國人,可是他受美國的影響非常大,尤其是電影和搖滾樂,所以在他的電影裡面看得到可樂、薯條,這些美國的飲食文化,直到他拍這一部《愛麗絲漫遊》的時候,發現日本的小津安二郎,從此成為了他的最愛,他欣賞小津安二郎的地方並不是他的攝影風格,也不是他的對話,而是人物的動作,所以他的電影也慢慢受到小津安二郎的影響,很多時候他利用人物的動作來傳達訊息,最明顯的就是《道路之王》這一部,而在《愛麗絲漫遊》,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動作,像是女主角在美國的時候,她不懂英文,所以都用眼睛用表情來傳達。

 最早引發公路電影的是一九六九年美國電影《逍遙騎士》,電影在拍的時候沒有劇本,只有大綱,整部電影就一邊旅遊一邊拍,橫貫了整個美國,也就從這部電影開始的,當我們聯想到美國公路電影的時候,我們會聯想到第一個嬉皮,第二個搖滾樂,第三個反戰、反越戰,還有第四個迷幻藥,其實公路電影它的本質是帶有教育小說的味道,但是美國的公路電影比較沒有,這也是後來美國的公路電影不再被談論,讓人覺得敷淺的地方,可是溫德斯的電影除了是公路電影、迷幻藥和搖滾樂之外,他的電影還有反省的成份、有教育的成份,所以這是溫德斯能夠到今天讓大家還是佩服他,會覺得他是個很有才氣的導演的地方。換句話說,溫德斯把美國的公路電影敷淺的一面搬到他的電影來,然後付予反省的內容跟調性,而且他還受到許多年輕人的喜愛,甚至於不常看電影的人也能夠在他的電影發現到某種精神的東西,這就是我們喜歡溫德斯電影的地方,而《愛麗絲漫遊》就包含了德國傳統教育小說的成份,也結合了美國通俗的文化。

溫德斯眼中的美國

 在這部電影裡,主角住了一間又一間旅館,然後他抱怨每個鄉下的旅館都一個樣,放的電視節目也都一個樣,所以他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乏味無趣,沒有精神生活的國家,每個人都只注重物質,注重金錢。在這裡,溫德斯也藉這個機會表現出對美國文化的愛好和批評,他非常迷戀拍照,所以每次出現時,手上永遠拿著一個拍立得,而他用拍立得所拍下的美國,事實上跟現實的美國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每當溫德斯覺得視覺或者聽覺被虐待的時候,他的反應也同樣的強烈,所以他最厭惡的兩樣東西,一個是電視,另一個是聽汽車收音機的音樂廣播時,插話的 D J ,所以他開車時,會用拳頭打收音機,而關於電視,溫德斯寫過一篇文章,上面說:「電視最不人道的地方並不在於被廣告弄的支離破碎,這已經夠糟了,更糟糕的是節目在為既成現狀打廣告。」,換句話說,美國的電視節目就像鴉片一樣迷亂人的精神,這就是溫德斯對美國文化非常不滿的地方,所以我們看到男主角在旅館把一台電視砸壞了。沒有去過美國的歐洲人,會把美國神話了,會認為美國遍地是黃金,美國什麼都大,可是電影裡的男主角真正流浪到美國的時候,就整個破滅,他發現美國是個很粗俗不堪的地方,幾乎沒有文化的地方。

回家的故事

 《愛麗絲漫遊》是一個回家的故事,我們以前曾用一個外號來稱溫德斯的電影,就是年輕的奧德塞,一九七五年他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在德國還沒有像他這樣拍公路的電影,他是第一個,所以被稱作是年輕的奧德塞,奧德塞是古希臘史詩裡的人物,他打完十年特洛伊戰爭後的返家途中,遭遇各種災難,又經過十年才得以回到家中。

 一開始故事裡的主角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腦筋再也不靈光,寫作面臨了瓶頸,第二個是面臨三十一歲壯年的關卡,到了三十一歲不知道往後的日子要怎麼走,可是到了電影結束之後,這兩個問題都解決了,因為他回到家鄉終於有靈感可以寫了,也找到自己的方向,知道以後要怎麼走下去,所以這一趟漫遊對他來講並沒有白費。一個年輕人經歷了教育的過程,到最後有沒有變成另外一個人,我們可以從兩個地方判定,一個就是他有沒有展現繼續學習的能力,因為很多人到了某個年紀都會中斷學習,另外一個就是有沒有可能繼續經歷人生中可貴的經驗,這當然是機緣的問題,很多經驗都是一種學習。

 有一個德國批評家解釋教育小說,他說:「年輕人的自我教育,這一類型的生命根源就是持續的優柔寡斷。」,我們看到男主角從頭到尾都是處在優柔寡斷的狀況,比如說他在美國的行程,到處旅遊看了很多東西,拍了很多的照片,到最後他有學到什麼嗎?有感受到什麼嗎?然而,主角卻是在這種自我追尋中,找到回歸故鄉的那種感覺,他不只是陪著小女孩愛麗絲尋找他的外婆,其實他也在尋找自己的根,從尋找當中,得到新的人生的領悟,也重新體會過去忽略的德國的另外一面,這就是溫德斯在《歧路》還有這部電影所帶給我們最大的心靈啟發。

 在這部電影裡出現最多的就是拍立得,它占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拍立得在溫德斯的電影裡,帶給我們的是一種現實的錯誤的再現。照片讓男主角感到很困擾,因為這些照片和真實的世界略有一點認知誤差,所以男主角帶著小女孩好不容易找到外婆家的時候,他就說:「外婆家的照片改變他的認同意義。」,但是照片本身沒有變,所以他那時候看著照片就覺得很不可思議,但是這裡告訴我們,其實照片的意義本身已經有了變化,對男主角來講,拍立得拿在手上,隨時可以拍下他所想要的畫面,這是他尋找自我認同的方式。電影還有一個要點,就是外婆的家,如果沒有外婆的這個房子,這整部電影就不成立了。然後還有交通工具,這部電影裡出現過汽車、飛機、火車、巴士、小轎車和渡輪,算一算有七、八種交通工具,陸續出現在這部電影裡,它成為公路電影最重要的支柱,所以如果沒有拍立得,這部電影就不會有它的劇情走向,沒有外婆家,這故事也不能成立,還有交通工具付予他們這些旅程內在的意義。

 流浪在歐洲的文學傳統裡有兩種流浪形式,一種是奧德塞式的回家,另外一種是法國文藝復興時代,拉伯雷式的流浪;奧德塞的流浪是一種高貴的流浪回家,而拉伯雷式的就是一種浪人、無賴,也就是吃了這一餐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這種人的流浪故事,這從希臘時代就已經有了,到了中世代又把它發揚光大,拉伯雷的《巨人傳》和賽萬提斯的《唐吉訶德》是中世紀最有名的兩個流浪小說。我們可以用兩句話來形容溫德斯的電影,居無定所、浪跡天涯,而浪跡天涯也映襯出他最喜歡的美國搖滾歌手巴布狄倫講過的一句話,他說:「流浪比在家更有在家的感覺。」,而溫德斯其它的電影也差不多是這樣,其中《愛麗絲漫遊》、《歧路》、《道路之王》,可以說是最典型的居無定所、浪跡天涯的公路電影。

愛麗絲夢遊仙境

 《愛麗絲夢遊仙境》不單單是兒童讀物,很多成年人讀這本書也會得到很大的樂趣,所有有關小女孩的隱喻,全部集中在愛麗絲這個角色,她是一個想法天真的女孩,所有小女生的特點都可以在愛麗絲身上找到。《愛麗絲漫遊》的愛麗絲和《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愛麗斯,除了名字相同外,年紀也一樣,她們也具有幾個相同的特點,第一個話特別多,第二個有戀父情結的傾向,第三個很聰明,第四個有自己的主見,經常會跟大人意見相左,可是最後都會證明她的意見是錯的,愛麗絲也有貪心的時候,只要是吃的東西就一直吃個不停,不喜歡的就不要,碰到生人就一直問東問西,這就是電影中的愛麗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沙鹿電影藝術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