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維梅爾

  

 這是一部關於藝術和愛情的電影,我們首先介紹這部電影裡的那位畫家維梅爾。維梅爾是巴洛克時代的荷蘭畫家,出生於一六三二年,在一六七五年去世,四十三歲的年紀不管是在過去或是現在都算很短命。巴洛克時代泛指一六零零年至一七五零年之間,這是一個西方藝術發展的階段,影響了音樂、繪畫和建築,像是畫家林布蘭和維梅爾,音樂家巴哈和韓德爾都是這個時代的代表人物,所以當我們聽巴哈或是韓德爾的音樂時,都可以感受到那種巴洛克的味道。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維梅爾絕對是巴洛克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之一,當然也在西方美術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但這在當時是絕對不可能被承認的,因為維梅爾在當時只是一個默默無名的小畫家。我們從電影裡看到,維梅爾在三十三歲那一年,他的生命中決定命運的那一年,畫出了他畢生最偉大的傑作,也就是《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現在收藏於荷蘭海牙莫理斯住宅皇家美術館。這副畫很小,大概比兩張A4紙再大一點而已,而且一般來說,每副畫的背後都有它的故事,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沒有,頂多就只有畫中的女孩很可能是個女僕的傳言。想要研究維梅爾其實是有點困難,因為他的傳記資料非常的少,他沒有留下任何書信、自傳、日記或是旁人的紀錄,因為他當時非常不受重視,所以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本書的女作家,是怎麼寫出這個富有曖昧情愫的愛情故事呢?有時候我們要寧可相信。在歷史上有很多藝術家,在經歷了沒有結局的愛情後,往往都會成為他們偉大、傑出的藝術創作的靈感。

巴洛克時期的維梅爾

 

 維梅爾在當時為什麼不受重視?因為他的畫很小,而且他的畫風不受歡迎。當時是以陰暗沉重的畫風為主,但是維梅爾的畫色彩太明亮了,而且他非常注重光影的表現,明亮的色彩跟光影的表現雖不受歡迎卻是他的畫最傑出、最吸引人的地方,梅維爾直到十九世紀中才受重視,並影響了當代印象主義畫家,像莫內、希斯里、雷諾瓦、梵谷等。還有一個文學作家對維梅爾相當傾心,就是普魯斯特,他在他的著作《追憶似水年華》中提到了好幾次維梅爾,甚至裡面有一個角色斯萬就是一個研究維梅爾畫作的專家,至於作者普魯斯特本身當然也是非常喜愛他的畫作,他尤其喜愛《代爾夫特的風景》。其實維梅爾的作品不多,他一生大概只有三十幾副畫流傳下來,這跟他早逝有很大的關係,另外他的創作時間長也是原因之一,他畫一幅畫需要六個月的時間,其細膩的程度可以跟土耳其的細密畫相比,早期有贊助人支持,所以他勉強可以生活,後期贊助人不願繼續贊助他,維梅爾只能依靠父親留下的房子出租過活,加上油畫經銷生意慘淡,以及十一個孩子的生活開銷,最終他在毫無病痛的情況下,死於沉重的生活壓力,以一個畫家而言,這是最悲哀的結局。

 

電影的維梅爾和真實的維梅爾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小說是由一位美國的女作家崔西.雪佛蘭所寫的,在一九九九年時非常暢銷,並在二零零三年改編成電影。這個故事裡有一個地方需要特別提出來說明,在電影後段,維梅爾的妻子發現他和女僕之間的曖昧牽扯,她氣急敗壞地衝進畫室,她看到了丈夫私底下畫那個女僕肖像畫,還發現女僕的耳朵上戴著她的珍珠耳環,她指責丈夫的不是,她甚至說:「妳從來不畫我。」,在電影裡,維梅爾以她不了解為理由制止她。我非常同情劇裡妻子這個角色,她為丈夫犧牲了青春,她為丈夫生下了這麼多孩子,她的生活就等於為丈夫生活,可是丈夫卻愛著女僕,還畫了她的肖像,這是非常悲哀可憐的,但這不是事實。在現實中,維梅爾是很愛她妻子的,而且他有一幅畫《讀信的藍衣少婦》,經專家證實就是畫他的妻子,畫中是一個懷孕的女子,以氣質而言是非常優雅的女子,這幅畫完成於一六六三年,比《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還早兩年,所以電影裡妻子的話不是事實。除了這兩幅畫以外,維梅爾還畫了許多以女性為題材的作品,在古代有許多畫家會以三種平庸的女性為題材,第一個是提水的下女,荷蘭有很多運河,所以這種女性提水的景象是很常見的,女性提水的身段又非常的迷人、吸引人,第二個是裁縫的女工,第三個是編織的女人。維梅爾早期畫作以宗教為主,這也是巴洛克時期的風潮,之後漸漸的改為人物肖像,對象很多都是女僕,以貴婦為對象的多是受贊助人所託,有可能是贊助者的妻子、女兒、情人。

  

電影與小說的不同之處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畫中的女孩眼神有點朦朧,甚至可以說是「失神」,從電影的角度解釋,是因為女主角被男主角穿刺耳洞的緣故,小說沒有這段情節,這是電影參考十六、十七世紀的文獻所編排的劇情,那時代的女子把耳朵視為貞操的象徵,所以她們會戴一個帽子遮住耳朵,像中國清朝的女性纏腳是一樣的道理,所以男主角刺穿她的耳朵,具有強烈的象徵意味,她被男主人奪走了貞操。事後女僕馬上去找她的男朋友做愛,並答應對方的求婚,這解釋了她在穿耳洞的當下,體認到她和男主人之間愛情的絕望,於是她將她的身體交給另一個男人,她對愛情的茫然、絕望都表現在她的雙眼,也就是畫中那雙失神的眼睛。電影裡的這段故事相當成功,也是全劇最精采的地方。

 

 小說的內容有三個重點:第一是外遇的故事、第二是壓抑的愛情、第三是畫家失敗坎坷的人生,這三點一樣表現在電影裡。電影裡女主角被女主人趕走之後一段時間,另一個女傭到她家裡,把珍珠耳環拿給了她,電影就在這裡結束了;電影在女主角被女主人趕走之後,穿插了一段用了兩個很簡單的鏡頭,表現贊助人默默欣賞著那幅畫作的劇情,贊助人雖然好色,但是他懂的欣賞藝術,這是令人欽佩的地方,一個男人有錢、有地位,怎麼可能不好色,可是他的生活除了藝術品外,其實是很寂寞孤獨的。小說的結局則描寫到維梅爾死後的一年,此時的女主角已經嫁為人婦,生了很多小孩,過著平庸、乏味的生活。小說在描寫維梅爾死前的故事非常精采,他死前欠下大筆債務,到處賒帳,甚至還被一家麵包店拿一幅畫作抵押,可說是非常悽慘,當維梅爾臨終前對著妻子說:「我有兩個遺願,我希望再看一眼那幅畫,最後,我希望將那對珍珠耳環送給她。」,他妻子當下答應,馬上去借回已賣出去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維梅爾看了幾眼以後就死去了,之後那對耳環也送到女孩的手中,完成了他的遺願。現實中,維梅爾死後十年,她妻子也走了,其實也是非常早逝。回到原著,有一個很諷刺的地方,就是當女孩收到耳環時,她沒向丈夫說明耳環從何而來,就和丈夫把這代表她與畫家的愛情信物賣了,這卻也反應出她貧苦的現實生活。《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崔西.雪佛蘭的第一本小說,她以女主角作第一人稱敘述這個故事,其實裡面有些地方描寫的有點囉唆,相較之下,電影的鋪陳反而比較好,尤其是結尾的地方。

 

電影與小說的相同之處

 

 電影與小說相同的地方就是,都表現了愛情與藝術之間的互動關係。故事一開始,維梅爾以為女主角跟之前的女傭都一樣無知,所以並不以為意,直到發現她對藝術有敏銳的感受力,才對她有進一步了解的興趣。觀察那幅畫,再以當時的環境來推測,那個女孩大概十五、六歲,維梅爾是三十多歲,贊助人應該也有五十幾歲,可是他們不約而同的都對這個小女孩有興趣,這是一種變態的「羅莉泰」心理,弗洛伊德認為男人有兩個變態的地方,一個是腦子,另一個就是在性方面。

 

 從電影裡看到,維梅爾的生活非常乏味,每天除了為了錢作畫,就是面對她那不懂藝術的妻子,相對之下,女主角對藝術就很有洞悉能力。在劇中,女主角曾問女主人畫室窗戶上的灰塵是否要擦的問題,女主人沒好氣的回答當然要,為什麼女傭會有這個疑問?因為她知道擦了之後會改變畫室的明亮,間接影響作畫的條件,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兩個角色在藝術上的資質差異,所以對維梅爾來說,女主角扮演著知音的角色闖進他的生活,為他乏味的人生打開一個出口,進而觸發了他的創意,畫出《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幅偉大傑作。

 

 他們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我們不難發現男主角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感情,而女主角的確是非常崇拜男主角,他們也一直有機會可以發展進一步的關係,卻遲遲沒有發展,這有可能是害怕違反道德、害怕輿論的壓力,也可能是男主角的家庭包袱太沉重,或者是女主角對於工作的需要高於愛情,她害怕一旦發生,就會失去工作,不論任何可能,他們的愛情最終停留在男主角穿刺女主角的耳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沙鹿電影藝術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