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是1950年代布烈松早期的作品《扒手》,其實就是《罪與罰》的翻版。我們將談到兩個主題,第一個是自我禁錮、與外界隔離,第二個是偏執狂,到描寫他整個精神分析精神官能症治療的過程,最後終究瓦解、邁向健康,雖然電影裡沒有表現,但愛可說貫穿了本片。
《扒手》的心靈主題
這部是1950年代布烈松早期的作品《扒手》,其實就是《罪與罰》的翻版。我們將談到兩個主題,第一個是自我禁錮、與外界隔離,第二個是偏執狂,到描寫他整個精神分析精神官能症治療的過程,最後終究瓦解、邁向健康,雖然電影裡沒有表現,但愛可說貫穿了本片。
《扒手》的心靈主題
電影現代主義風格大師
《大路》等於是費里尼的成名作,但大家會發現這部不太有費里尼味道,若看過《八又二分之一》,就知道他的電影非常天馬行空,也是部非常現代主義的作品。1950年代是電影史最精彩的時期,真正電影開始展露吸引人的風格是1940年代之後義大利的新寫實主義,當然《大路》不能算是新寫實主義,因為最經典是《單車失竊記》。
《細雪》這部電影從三個地方來看,第一個要介紹谷崎潤一郎這個作家,第二個是名著小說改編電影的問題,第三個談市川崑的影像風格。我們知道市川崑的電影好看是因為他的好劇本,也由於1980年代時黑澤平已退休,所以當時在日本第一把交椅的導演是市川崑。
古典優雅的細雪
斷裂敘事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可能會有點亂,大家會發現從頭到尾通通都是意外事件,沒有一樣是照他們原來設定的方式演出,如果說我們看慣了傳統電影的人,比較沒辦法體會這電影的微妙之處。裡面牽涉到的是電影後設最精彩的一個策略,叫做斷裂序述,所謂斷裂序述就是說講話講到一半就斷了,每段中間會篩入一些可能有關可能無關的材料,但到最後還是會有相關點,把故事整個串聯起來。
我們今天有榮幸能看到這部台灣沒有上映,並且在2000年的時得到坎城影展最佳影片的電影。但這電影要從另一個角度看起,大約在1980年,《光陰的故事》要籌備拍攝,當時中影製片部的主任趙其丁,希望我到中影的製片部當編劇,也找了吳念真和現在任職華視總經理的小野。之後楊德昌進了中影,1982年開始拍《光陰的故事》,拍完後楊德昌就拍了第二段,叫指望。《光陰的故事》是台灣第一部採取過去1960、70年代時期三廳三房的電影油調,雖然拍得很生澀,但楊德昌就在那部電影裡嶄露頭角,也跟侯孝賢拍了《青梅竹馬》。
《一一》的奇蹟
101年度沙鹿電影藝術館紀錄片創作人才培訓簡章
本館為推廣紀錄片之創作,培育影像專業人才,針對創作紀錄片實務,開設下列課程,歡迎從事社造及其他有興趣者報名參加,參加全部課程者優先並發給結業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