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拍《追憶似水年華》的導演

 在一九五零年代之後,想拍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導演大有人在,但是有個問題,這本小說有七大冊,以結構來看其實有點凌亂,如果要將它拍成一部電影的話,還真不知道要怎麼拍,但在一九七零年有一位英國導演約瑟夫羅西,他拍了一部《一段情》,得到坎城影展最佳影片,他因而自信滿滿地想要拍普魯斯特的這本小說。其實約瑟夫羅西想拍這部電影想很久了,但是劇本還沒有著手,而且也沒有資金來源,一直等到《一段情》得獎賣座了,才有機會可以拍他心目中的《追憶似水年華》,他請來英國赫赫有名的戲劇家哈羅德.品特編這部電影的劇本,但在開拍前約瑟夫羅西卻死了。由於電影停拍,哈羅德.品特乾脆拿劇本去出版,他在序裡面寫了一段滿有意思的話,他說:「很多導演的心目中都有一部《追憶似水年華》,他們一輩子最期待要拍的劇作就是《追憶似水年華》,我就是為了劇本,把這七冊小說讀完,讀完了之後才知道什麼叫做偉大的小說。

 第二個想拍《追憶似水年華》的人是義大利導演維斯康提,維斯康提從年輕時就抱定決心,這輩子要拍最偉大的電影就是普魯斯特的作品,他一直等機會,直到一九六八年拍了《魂斷威尼斯》之後,叫好又叫座,他藉機宣布要拍《追憶似水年華》。他打算拍第四本,講同性戀部份的《索多姆和戈摩爾》,沒想到劇本寫好了,演員也找好了,維斯康提卻跟約瑟夫羅西一樣,還沒拍就死了。到了一九八四年,總算有人拍成了,那個人是一個德國導演雪倫道夫,他拍的是第一冊的下半部《斯萬之愛》,電影在當時還造成轟動,可惜評價不高。其實普魯斯特的作品要取一段拍或者全拍,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一九九九年智利導演勞爾魯斯拍了《追憶似水年華》的最後一冊,另外一個比利時的女導演尚塔.阿格曼,則是拍第五冊《女囚》,這是目前普魯斯特的作品搬上螢幕的狀況。

拉烏盧伊茲《追憶似水年華》

 今天討論的這一部的導演是拉烏盧伊茲,他拍的是最後一部《時光的再現》,開拍訊息還在法國媒體喧騰一時。這一部分成兩大段,前段講的是一次世界大戰時,主角馬塞爾的朋友都前去參,他卻因病住在療養院,年紀輕輕就在療養院療養,他因此覺得很丟臉,當他痊癒後戰爭也結束了,他出院後想到過去對文學的野心,對未來美好的嚮往,年屆五十的他全部都沒實現而感到灰心沮喪,當中講了很多他對文學的觀點,這個部份也是普魯斯特對文學敘述最多的地方。後段敘述他有一天接到蓋爾芒特親王的邀請參加宴會,宴會中他碰到以前的故舊,聽聞有些人的死訊,碰到了一個外貌很老的老人,後來才發現是他兒時遊伴,他到餐廳吃飯時,有一個女的跟他說:「坐在窗邊的那個女的看起來很討厭」,他問:「為什麼?」,她說:「她當年誘惑我爸爸,拐跑他的財產,她當年號稱是巴黎數一數二的大美人。」,他問:「是哪一個?」,她說:「就坐在窗旁。」,他很驚訝:「窗旁我只看到一個跛腳的小老婦人,哪裡有巴黎數一數二的大美人,那個駝背、矮小,滿臉皺紋的小老太婆,怎麼可能是呢?」,她回他:「你不知道她三十年前在巴黎這麼紅。」,普魯斯特在這一段將人經歲月的催化,衰老之後的過程敘述的相當好,再來最精彩的就是演奏會,我們在電影裡看到,演奏會大概有二、三十分鐘,尤其鋼琴和小提琴的奏鳴曲最為精采,這個部份在原著中也有描寫,在電影裡則將它擴大,這也是這部電影拍的最好、最生動的地方,他以廣角鏡頭拍攝,讓你覺得整個場景不斷轉動。當時導演為了豐富這段演奏會的內容,他將前六冊發生過的事,取其重點精簡地穿插在演奏會中,成為倒敘手法,也藉機來敘述之間的關係,可是沒想到他這麼做反而更糟,觀眾看的更模糊,因為導演預設觀眾已經讀完《追憶似水年華》全七冊了,所以直接認定觀眾很清楚角色之間的關聯,也因此採用這種穿插倒敘的手法,但看過的人幾乎無一不罵,因為其實即使在法國真正從頭到尾讀過原著的人也很少。

普魯斯特和他的《追憶似水年華》

 我來講一下普魯斯特創作這本小說的過程,普魯斯特在兩千年時名望達到巔峰,號稱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其實他一開始只計畫寫兩本就要出版,寫完後發現兩冊之間還有很多故事可寫,所以才又回頭寫了二三四五六,他在一九一二年出版了第一冊《在斯萬家那邊》,第一冊分為兩個部份,上半部講他小時候跟家人到一個叫貢佈雷的地方度假,認識了斯萬,下半部說的是斯萬的愛情,以第三人稱的方式敘述,出版時普魯斯特已經四十幾歲了,這本書當時在法國招惹罵的情況比讚許的多,因為書中的文句很長很奇怪。當時也有人稱讚這本書,法國名的評論家小說家考克多,他就給予很好的評價,另外還有普魯斯特高中時代一位同性戀好友都德,他有一篇登在費加洛報紙的文學副刊上的文章中說:「我們一位偉大的作家終於誕生了,一顆彗星終於誕生了。」,有些人知道他們年輕時的關係,因而認為他們過去關係非比尋常,所以都德才會如此捧他,其實他是全世界第一個最早肯定普魯斯特這本書價值的人。

 當初普魯斯特剛寫好的時候,原本要給法國最大的出版社迦利馬出版,當時文學的主編是安德列.紀德,是那時法國的文壇教父,他看過原稿後,皺緊眉頭,寫了一封信將稿子退還給他,信上寫道:「你這本小說寫的不錯,但是對我們來講,似乎偏高了一點,所以我們沒辦法出版。」,普魯斯特找遍了整個巴黎的出版社,沒有人願意出版,後來他找到了一家剛成立的出版社,這個出版社說:「可以出版,但是有個條件,就是印刷的費用由你自己負擔。」,因為普魯斯特很有錢,所以就答應了。第一冊出版時因為太匆忙,還有普魯斯特的文句太奇怪了,校對時很多錯字都沒有校好,但至少有引起注意。一九一三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出版第二冊《在少女們身旁》的時候,得了貢固爾獎,貢固爾獎是法國名望最高的小說獎,得到這個獎就是暢銷保證。貢固爾獎當初設立的宗旨就是要鼓勵新進,可是普魯斯特已經四十幾歲了,這在當時引起爭論,普遍認為獎勵對象應該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他四十幾歲了可以嗎?但最後還是頒獎給他。普魯斯特得獎之後,打算要繼續出版第三冊,結果因大戰爆發而停止,普魯斯特藉機進療養院修養,直到一九一八年戰爭結束之後才繼續出版,出到第四冊《索多姆和戈摩爾》。普魯斯特在一九二二年去世,他以前就有氣喘的毛病,身體一直很不好,他的母親在他三十幾歲時去世,因為他一直很依賴母親,母親死後他一直關在家裡,用差不多十年的時間,趁大家都睡著後,躺在床上用一塊板子寫下這本兩百多萬字的小說。他去世時才出版到第四冊,後面三冊是到一九二七年才全部出版完,一九五零年出版全套,一九九零年又重新修改出版。

 一九二二年,也是普魯斯特去世的那一年,他已相當有名望,而且擁有很多粉絲,粉絲群還遠跨英國。有一些英國作家,比如說吳爾芙,還有福斯特,他們都已經注意到法國這部不同凡響的著作。英譯本也是從那時出版,英國人讀了之後對普魯斯特的文筆,還有他的小說讚譽有加,對他非常推崇,所以他在英國也有很多粉絲。其中有一個猶太裔的粉絲叫史蒂芬,他在一九二二巴黎租下最高級的大飯店,辦了一個很大的派對,邀請當時歐洲的一些名人,還有一個在巴黎表演的俄國芭蕾舞團,一些來自俄國在躲避共產黨的流亡人士受邀,其實那天他主要招待的人是普魯斯特,他對普魯斯特的小說簡直佩服的五體投地,對他愛慕到極點,那天晚上宴會直到半夜兩點。宴會中還有一位在同年出版、日後頗具盛名的《尤里西斯》的作家喬伊斯, 三十幾歲的他與普魯斯特是第一次見面,他們都是現代主義最偉大的作家。有一本《巴黎1922,普魯斯特》裡都是在談普魯斯特的故事,第一章就在講這個宴會。

《追憶似水年華》的小說和電影

 電影裡,凱薩琳丹妮芙飾演的奧黛特的故事發生在第一冊,導演大概是時間不夠,他完全沒有交代第一冊奧黛特跟斯萬年輕時的愛情,結果在電影裡,斯萬出場時已經是個六十幾歲的老頭了,奧黛特也是個老女人了。現實中,斯萬是作者祖父的一個好朋友,普魯斯特全家每年都會到貢佈雷度假,十歲的普魯斯特,每天都會期待媽媽的晚安吻,結果那一天斯萬到他們家裡拜訪,爸爸媽媽跟客人聊天聊到忘我,忘了跟小孩道晚安,結果普魯斯特那天晚上就失眠了。

 第一冊的下半段《斯萬之愛》,是七大冊最精彩的精華,而且也是普魯斯特的人生觀,他的悲觀人生全部寫在其中。下半部也是斯萬真正出場的開始,裡面提到維爾迪蘭沙龍,在十九世紀巴黎有很多沙龍,招待巴黎的一些名流,特別是藝文界、藝術界、音樂界的名流,來家裡喝咖啡、吃點心,有時候還有一些音樂的演奏。如果要進維爾迪蘭沙龍很簡單,就是必需對法國的作曲家聖桑提出一篇讚美論文,對華格納提出批評的文章。斯萬是一個中產階級的猶太人,有錢且藝術品味又高,特別是對繪畫有很高的鑑賞能力,他是荷蘭畫家維爾的專家,對音樂、文學也有研究。斯萬在戲院認識了奧黛特,奧黛特帶他加入這個沙龍。斯萬是個花花公子,當朋友介紹奧黛特給他認識時,他心想這個女的不是我喜歡的類型,不過還是可以交往看看,沒想到交往後就被她吸引住了,但奧黛特是巴黎高級的交際花,交往的對象不只有他,她每天只撥出一段時間陪斯萬,所以反而是花花公子斯萬在這段感情遭受很大的折磨。斯萬有一次去她家,走後煙盒忘了拿,奧黛特派了一個僕人煙盒送回給斯萬,裡面附了一張信籤說:「希望下一次你也把心一起留下。」,斯萬看了倒盡味口,因為他覺得奧黛特的字很醜,文句也不通,斯萬因此考慮到底要不要跟她來往,但最後不僅繼續跟她交往,甚至還跟她結婚了。《斯萬的愛情》最後的部份敘述斯萬某夜突然從夢中驚醒,嚇出一身冷汗,因為他發現他居然跟一個他不愛的女人結婚,而且同枕共眠了三十年,他懊惱地說:「我怎麼會這個樣子啊!」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最厲害的地方就在他的故事主調全都在描寫懊悔-人生的懊悔,懊悔這兩個字就足以代表全七冊的主題了,像故事裡維吉尼亞吳爾芙的達洛衛夫人,年輕時有兩個男的追求她,一個是國會議員,另一個是準備要去印度發展的青年才俊,後來她選擇嫁給國會議員。一晃眼三十年過去,青年才俊回來拜訪她,她爭扎、感慨的說:「三十年前我要是嫁給這個人,是不是比較快樂呢?」,但她又想現在也沒什麼不好,嫁給國會議員有吃有住又有地位,有什麼不好呢?最後她發現不管嫁給誰,都是在過生活,都一樣會後悔。後悔是我們人生的一個主調,所以普魯斯特的故事主軸最厲害的除了愛情的描述,就是後悔、懊惱,就像我們的真實人生。

 第一冊在電影裡幾乎是全部排開了,我們看到的奧黛特都已經六十歲,結婚三十年了。電影裡有關第二冊的部分則是挑出部分故事點到為止,其中包含馬塞爾跟奧黛特的女兒菊貝的故事,他們是兒時的青梅竹馬,所以馬塞爾小時候去度假時,常常會看到奧黛特家的女僕帶著十歲左右的菊貝在外面遊玩,馬塞爾就這樣愛上了她,之後一有機會他就去奧黛特家拜訪,可是書上描寫的都是菊貝帶給他的痛苦。下半段是他的外婆帶他到一個叫巴爾貝克的海灘去度假,那時他已經十七歲了,在那他認識了阿爾貝蒂娜,這個女的後來被他囚在巴黎他父母的公寓,這也是第五冊《女囚》的內容。

 第三冊《蓋爾芒特家那邊》描寫他出入蓋爾芒特親王家的宴會,並在那認識了夏呂斯,也就是電影約翰馬可維奇的角色,他是個同性戀,專門找年輕的對象,他包養了一個裁縫師,和一個叫莫雷爾小提琴家。在一九二零年代的歐洲還沒進步到可以把同性戀的故事寫在文學裡,普魯斯特是第一個,也是描寫的最精彩、最大膽的。第四冊《索多姆和戈摩爾》的開始是馬塞爾要去找裁縫師,在去程中,看到兩個男人在窗口的性行為,當時這一段差一點被告到法庭,但是後來還是通過出版。我們看福斯特在一九一零年寫的《墨利斯的情人》,敘述他年輕時同性戀的經驗,當下他不敢出版,直到一九七一年才出版。而福樓拜一八五七年在雜誌連載的《包法利夫人》就被告到法庭,理由是猥褻、防害善良風俗,因為他描寫鄉下女人紅杏出牆的故事,當時福樓拜、雜誌發行人,和印刷廠的老闆都遭到起訴,但最後被判無罪,小說還因此暢銷。由上述的例子得知過去是有很多禁忌、很保守的,所以普魯斯特在當時描寫同性戀的故事,可說是非常大膽。

 《女囚》我們在電影裡只看到一小片段,上述有提到一位比利時女導演以現代的時空為背景將它拍成電影,《女囚》厲害的地方在於描寫大膽的感情,馬塞爾在海邊認識阿爾貝蒂娜,熟識後發現阿爾貝蒂娜沒有錢,他因而對她說:「來跟我同居,你要什麼我都買給你。」,阿爾貝蒂娜接受了,回到巴黎後,馬塞爾變本加厲,形同將她臠禁,規定她不准出門,她要什麼都買給她,其實阿爾貝蒂娜是同性戀,有一次馬塞爾出門回來後碰見阿爾貝蒂娜和另一個女人服裝不整,匆匆忙忙的從房間裡出來,他心想:「妳如果去交別的男朋友,我還可以接受,但我不能接受妳竟然做出同性戀的行為。」,納博可夫曾經評論:「我不相信男人會去吃女朋友是女同性戀的醋,這都是普魯斯特加以誇張的。」,但有另外一個評論家說:「納博可夫一定不了解什麼叫做同性戀。」,就像男女朋友在一起時,你發現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是同性戀,都是無法接受的,所以普魯斯特描寫的非常細膩非常精彩,因為他不但描寫男女之間的感情,也寫出男女同志各自的感情。故事最後阿爾貝蒂娜像囚徒似的被禁錮,還被性虐待,她受不了而離開,之後騎馬摔死。

 傳記作家評論普魯斯特時說:「普魯斯特本身一定發生過類似這樣的感情。」,經過查證後才知道,一九一零年時普魯斯特請了一個義大利籍的司機,二十幾歲很帥很漂亮,跟普魯斯特住在一起,但司機已經有老婆了,他的老婆雖然知道他跟普魯斯特有一腿,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普魯斯特對司機非常好,幾乎有求必應,後來他老婆受不了,他們就離開了,離開後聽說普魯斯特很痛苦。不久這個男的去學開飛機,普魯斯特給他一筆錢去開滑翔翼,結果墜機摔死了,所以有人說《女囚》其實就是在寫他跟司機的戀愛關係。

 由於電影只取書中部分拍攝,所以有些地方會讓人不清楚,電影有兩個部份需要注意,一個是馬塞爾的部份,另外一個是他以第三人稱敘述的部份,這部份多是敘述約翰馬可維奇這個角色。《追憶似水年華》七大冊幾乎都在闡述普魯斯特對懊悔的哲學觀點,但他主要講的還是愛情,包括同性和異性的愛情。電影中,我們看到馬塞爾在追菊貝,可是怎樣也看不出來他愛慕這個女孩子,原著裡有一段講他因雨只能呆在家中,不能出門去見那女孩而倍受折磨。小說描寫細膩,但有些人因此覺得普魯斯特是少見的囉嗦作家,一點小事就描寫這麼多,最有名的就是瑪德萊娜蛋糕事件,法國有一種蛋糕叫做瑪德萊娜,就是所謂的海綿蛋糕,書上說主角在走階梯時,聞到從窗口傳出瑪德萊娜蛋糕沾在茶裡面散發出來的香味,他因而想起小時候在姨媽家度假,光是走這十幾層階梯就寫了一百多頁,普魯斯特可以一點一滴加以擴展,可惜的是在電影沒有如此細膩的呈現,以致沒辦法看出馬塞爾為什麼這麼迷戀那個女孩。

 在宴會那一段,馬塞爾看到菊貝(艾曼紐琵雅飾演)時愣了一下,菊貝對他說:「我是菊貝,你不敢認我嗎?難怪,我現在越來越像我媽媽了,我的身材跟我媽媽一樣。」,因為菊貝像極了奧黛特,就像奧黛特本人還保持她年輕時的風韻一樣,這也是馬塞爾受愛情折磨痛苦的根源所在,但在電影卻無從看出。還有同性戀那個部份,電影裡也看不出來夏呂斯(約翰馬可維奇飾演)和小提琴家莫雷爾之間同性戀的關係,書中夏呂斯一直在支持莫雷爾,讓他沒有生活之憂,可以好好練琴,後來莫雷爾小提琴拉的很好,全歸功於夏呂斯,這在電影裡也看不出來。菊貝後來嫁給了聖盧,聖盧死於戰場後菊貝又嫁他人,聖盧最早有一個很愛演戲的女友叫拉謝爾,聖盧很愛她,他常向馬塞爾說:「我有一個很棒很好的女朋友。」,但其實拉謝爾是一個妓女,有一次聖盧帶她跟馬塞爾一起吃飯,馬塞爾看了嚇一跳,因為馬塞爾曾去光顧過拉謝爾,他不解一個妓女怎麼會被他朋友說的如此高尚。馬塞爾有一次也帶阿爾貝蒂娜去見聖盧,阿爾貝蒂娜跟聖盧有說有笑,馬塞爾很緊張他們會就此燃起愛苗,後來發現阿爾貝蒂娜是同性戀,自己只是白擔心一場。馬塞爾曾向聖盧坦白:「你每次跟我講你女朋友長的多漂亮多好,我看也不過如此而已。」,普魯斯特感嘆每個人所愛的人在自己眼中跟別人眼睛看來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不能以自己的主觀去認定事情的樣貌如何,因為每個人的看法都不同。

 如果細心努力去讀普魯斯特的話,他有很多東西會讓人會心一笑,他有很多東西跟我們對生活的感受有很強烈的貼合性。一九二零到一九二二年之間有人批評普魯斯特描寫的盡是巴黎貴族高階級的生活,跟中下階級完全沒關係,普魯斯特對這樣的批評回應:「其實我所描寫的是人困難的、尷尬的處境,而不是哪一個階層人的生活問題。」,任何一本偉大的文學作品,或任何一部好的電影,都是鋪下一個人生的困境來加以探討,並去將它解套,普魯斯特厲害的就在他所描寫的困境都帶有共通性,而且像是某種「原型」,代表各式各樣的人,比如有奧黛特這樣的女人、菊貝這樣的女人、阿爾貝蒂娜這樣的女人。馬塞爾的角色,基本上也是一個原型,代表經常生活在後悔、懊惱當中的一個男人。

 這部電影有創意的地方是一開始演普魯斯特躺在床上奄奄一息,有一個女僕在旁伺候,普魯斯特心想希望自己能撐過今天晚上,電影開始是普魯斯特自己快死了,而馬塞爾是他設定的一個小說裡的敘述者,所以他們不是同一個人。小說裡從頭到尾都是第一人稱序述,只有斯萬的愛情這個部份是第三人稱,因為這個部份是發生在他出生之前,等於是在追溯。其實這本小說寫的幾乎是普魯斯特自己的發生過的事,還有他的心靈自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沙鹿電影藝術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