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本身的特性就是會反映社會狀態,反之也會影響社會。所以今日談台灣電影的發展歷程,就是台灣社會發展的縮影,可以看到過去甚至未來的發展趨勢。

木乃伊、爆米花、洗腦機

 電影的類型相當廣泛,但可大致區分成三類,以輕鬆淺顯的方式比喻有︰木乃伊、爆米花和洗腦機。所謂木乃伊電影是指紀錄片或藝術片這類,因為它們主要都在記下現實事件,反映社會樣貌等,充滿當代的文化意涵;而爆米花指的是娛樂片,電影的出現基本上就被定位在娛樂的商品。第三類為洗腦機,電影誕生後會透過行銷到全世界,宣傳效果相當大。

日治時期的台灣電影

 從1896年日據時期開始到1945年日本戰敗,將電影分成四種時期︰萌芽、發展、興盛、戰爭。第一時期以娛樂片為主,再者是紀錄片。第二時期紀錄片又增多,且宣傳片也開始增加。第三時期的紀錄片和宣傳片依然多,但娛樂片銳減。第四時期出現大量宣傳片,其次是紀錄片和藝術片,娛樂片幾乎消聲匿跡。

 早期電影放映並不像現在投映在螢幕上,而是像賞野鳥般須進入箱內觀看。1903年開始有台灣人出國學習放映電影的技術,1908年台北開始有第一家專門放映電影的電影院,當時有位重要人士高松峰次郎,對台灣電影影響很大。

 他先後來到台灣五次,後來拍了一系列台灣紀錄片,1908年後和日本、歐美簽約拍攝電影,定期在台灣播出發行,是台灣第一次有電影簽約和發行的制度。之後他開始蓋戲院,不僅開拍電影還有舞台劇,雖然後來因投資失敗而結束,但也讓台灣的電影王國有了雛形。

 1925年,由台灣映畫研究會拍攝出台灣第一部的劇情片,名為《誰之過》,但是票房不佳。另外,當時電影的放映都需要辯士在旁解說、配音,辯士的角色舉足輕重,詹天馬即為那時有名的辯士,直到1941年的皇民化運動,台灣辯士才失去了舞台。

光復後的台灣電影

 1945年至1949年,台灣還處於國共內戰、動盪不安的年代,但 1951年出現第一部反共片,也有農業改革片,當時屬於一般民眾娛樂的歌仔戲、台語片,開始繁榮。1955年頒布電檢制度,成立新聞局的電檢處。

 到1960年代後,健康寫實主義的政策開始實施,不提社會黑暗面、階級對立、浪漫主義等,雖然在日後導致強烈反彈,但這也確實開闊了台灣的電影之路。

 1966年2月,台灣第一次舉辦劇場短片展。1971年開始,出現民族片,分為第一種拳腳片,宣揚中華民族不懼外族欺壓、以小搏大的精神,另一種為戰爭愛國片,多以抗日戰爭為主題,推崇不屈不撓、堅貞犯難的精神,之後逐漸演變成符合大眾喜好的嘻鬧片。

台灣新浪潮期

 到了台灣電影新浪潮期後,大部份是藝術片。1945年開始就呈現上下兩層不同的電影類型,政府拍的電影,民眾偶爾看,但民間出現最多的則是台語片,還有武俠片、軍教片、台灣黑電影、學生成長片等各種不同類型的電影,顯示出政府將電影當成宣傳工具,民眾將電影當成休閒娛樂。、鄉土主義,以及存在主義。

 而台灣電影新浪潮分界點在1982年,第一部代表性的電影是《光陰的故事》,新浪潮的特點就是各國各派的拍攝技巧、手法都在台灣出現,且呈現得相當有質感,新浪朝也代表過去壓抑的奔放,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是侯孝賢《兒子的大玩偶》,此部電影包含寫實主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沙鹿電影藝術館 的頭像
    沙鹿電影藝術館

    沙鹿電影藝術館

    沙鹿電影藝術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