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電影相輔相成
喜歡看電影的學生,他們基本上也會看書,這兩者是會相輔相成的。電影跟文學一樣,裡面都有某種東西可以培養性靈,對生命、人際關係、思想都有幫助。
剪接的概念─蒙太奇
先來談電影藝術。記得30年前有部電影叫《月朦朧鳥朦朧》,一鏡到底,幾乎完全不剪接,可是當時觀眾還是看得很高興。到1980年代後,突然間政治和人民思想解放,電影藝術一下子就往前躍進,形成了台灣的前衛電影。
以《火車大劫案》這部世界上第一部使用剪接手法概念的電影,就是為了克服不同場景之間情節敘述的連接問題,然後啟發了剪接的概念。
電影在沒有剪接的時候,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種紀錄、錄影。所以剪接就是電影藝術的核心;直到葛里菲斯發展出蒙太奇手法,整個電影藝術的文法就有了雛型。
而侯孝賢電影的長拍手法,一個場景一個cut,這算是有剪接嗎?雖然在形式上看似回到了1950年代的風格,但是攝影器材一直在進步;畫面中出現景深和移動鏡頭的概念。
有了景深和移動鏡頭畫面中就可以容納更多的影像和戲劇動作。所以同樣是長拍,手法概念還是不大一樣,這就是所謂的畫面架構。
蒙太奇的概念是如何跟文學產生關聯性?文學上要利用週遭可以取用的素材來描寫,以景寓情、托物明志,這就是所謂細節的描寫。蒙太奇就是利用這種細節的呈現,將它們串聯起來,然後構成情境。而且不只是視覺,聲音也是構成情境的要素,就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概念。
結論
以前有一句話:「讀小說,識字就看得懂了。」其實不是這樣,因為看電影也不是有眼睛就看的懂,這兩者都需要訓練。所以等我們真正看得懂時,那麼一部電影再看十遍也不為過。
蒙太奇跟剪接一定要擺在一起講,但是蒙太奇並不等於剪接,因為就算是反蒙太奇的現實主義電影也必須用到剪接,而就算是強調不剪接的電影,也必須仰賴攝影機的運動。安東尼奧有一部電影《過客》,裡面有一段不剪接的八分多鐘鏡頭,就是很好的例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