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看電影的初衷

 拍攝《現代啟示錄》的作者說過一句話:「我希望回到我十幾歲時看電影的單純,可以沒有負擔地享受電影。」我們在紀錄、面對影像時,漸漸地開始使用分析的角度,用個人質疑、過濾篩選,來評斷影像是否佳作,所以又會回歸到個人的觀點。

 影像是電影的基本元素,所以在創作電影的同時,我們必須思考影像和文字的距離。老子曾說過,最偉大的辯證往往是沉默的,由此點我們應省思一個問題,許多的認知脈絡都在不斷驅使我們尋求所謂的道理、意義、邏輯,而這應該是我們需要去質疑的,才能漸漸回到最原始的狀態去感受影像。

感受電影而非分析電影

 60年代有位美國學者到歐洲研究電影,訪問當時被公認偉大,但風格卻差距甚大的兩個導演,一個是費里尼,他電影往往呈現熱鬧、流動的氣氛,另一個是柏格曼,風格較為沉悶、孤寂;這位學者在訪問兩位導演時,他們不約而同表示,不希望觀者分析電影,而是去感受它。

 電影其實不過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她無法脫離生活存在,若使用過多的文本思維去分析、評斷,反而會掩蓋我們最單純的感受力。

電影就是生活

 大家日後在觀賞電影時,其實可抱持一種「電影就是生活」的態度,有沒有將電影看完並不是重點,而是能把電影中所感受的東西挪為己用,再回歸到現實生活中時,就能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有所啟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沙鹿電影藝術館 的頭像
    沙鹿電影藝術館

    沙鹿電影藝術館

    沙鹿電影藝術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