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_0922劉森堯主講電影賞析  

畫面架構

 這本身是一種觀念性,不像場面調度是現場實際執行,許多導演都有深厚的美學素養,像黑澤明在拍攝每個鏡頭之前,都需先繪圖,實際拍攝時,圖稿成為畫面架構的依據,但這容易出現問題,拍攝現場有時無法完全和圖稿配合,各種人為或自然的狀況並不能完全掌握,例如天氣、光線、器材的限制等等。

 一個作者進行創作時,不論是文學或電影,首先要有想像的基本大體架構,再來就面臨到組合架構的問題,還有如何吸引觀眾。例如柏格曼的《野草莓》第一個鏡頭使用想像、夢境來處理,是精采的開端。

 電影和戲劇有某種程度的性質雷同,就是在結構上不可雜亂無章,必須緊湊圍繞著核心主題,在有限的時間、空間中敘述一個故事,描述愈詳盡愈接近核心,摒除雜枝末節方為佳作。

後現代結構主義 

 後現代的結構方式,第一種策略就是打破時空、使用後設的手法,利用時空的交錯,卻仍能展現完整結構,是很高明的手法,在後設作品中,往往第一個鏡頭就是故事結局,頭尾互相呼應。而後現代的手法喜歡貼上標語,例如第一章、序曲、引言等等。

默片到有聲片

 1928年之前是默片時代,但是出現了一個電影史上真正的黃金時代,在20年間,蘇聯崛起許多有名的默片導演,再者是卓別林喜劇幽默片,其後是德國的表現主義和法國的超現實主義,這些均發生在有聲片問世之前。

 有聲片出現之後,對電影界衝擊極大,1930年末期,出現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這是一股新趨勢,帶領電影邁向新的里程。之後1970年代的德國新電影、美國新好萊塢,1990年代的台灣電影等,都是重要的潮流。

著重拍攝手法的前衛電影 

 許多標榜前衛的電影,開始不重視電影的故事性,而注重拍攝手法,但其實就是回歸19世紀弗羅拜的寫作手法,手法技巧才是重點所在!

 德國電影從第一個表現主義的黃金期1920年代,幾乎空白直到1970年,但又從80年代之後,似乎消聲匿跡了。其精神是從法國新浪潮繼承得來,又加以發揚光大展現更新的格局。另一方面,美國的新好萊塢一方面帶有個人風格,一方面又有強烈的商業性,此點為新好萊塢電影最大的特性,也是德國新電影所缺乏的特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沙鹿電影藝術館 的頭像
    沙鹿電影藝術館

    沙鹿電影藝術館

    沙鹿電影藝術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