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來國片發展的狀況,可大致從四個方面來看︰政治、社會、經濟、人文,這四個層面必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國片的發展,台灣政治在1990年之前,是極度壓抑的,解嚴之後,電影也在這股氛圍下大放異彩。觀察電影的發展,必須具備宏觀的視野,和電影發展先進的國家進行交流,就能體驗到台灣電影其實相當的優秀、富有生命力。

台灣電影大放異彩

 電影作品若獲得報紙的輿論吹捧,是對其極為受用的宣傳,因為報紙代表知性的言論,會獲得民眾信任。1990年代,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在威尼斯影展第一次獲獎之後,慢慢地讓國內民眾發覺電影強大的影響力,先前歐洲民眾並不了解台灣的政、經地位,隨著台灣電影的發揚,也讓台灣意象逐漸傳播各國。

 2000年時,楊德昌的《異域》在坎城影展得獎時,很多民眾無法理解,電影中出現的盡是台北破落、凌亂的場景,何以會受到歐洲人的重視?但其實電影中傳達的是經濟起飛時期人民生活的疲憊、無力感,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正是他們所推崇而感受深刻的。 

國片發展

 而1960至1980年是台灣電影產量最大的時代,但當時視野只針對國內,和世界隔閡相當狹隘,新聞局的電檢制度相當嚴格,嚴重壓迫創作。

 1980年代,是台灣電影的萌芽期,後來小野、吳念真加入中央電影公司的編劇部門,因為二人的加入,多少影響了台灣電影的萌發,例如︰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蘋果的滋味等。1985年,國外僑胞透過官方播放看到《玉卿嫂》和《老莫的第二個春天》後大為驚訝,詫異台灣電影竟已進步至此。

 後來侯孝賢等人,組成非中央電影公司體制的一股清流,在1985至1990年間拍攝出十幾部電影,已經開始掌握到台灣精神的特點,也替侯孝賢奠定導演工作的基礎,當時有部經典之作《在那河畔青草青》,雖說是健康寫實主義,探討環保議題,但劇情相當迷人。1990年後開始出現《悲情城市》、《愛情萬歲》、《戲夢人生》等,受到世界認同的經典電影。

民族性的精神 

 過去1970年代末期,義大利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後,它的電影歷程和台灣類似,許多電影都在敘述顛覆共產黨的過程,和鄉村發展的故事,跟台灣的《戲夢人生》雷同,展現了義大利農人的精神。

 一個創作者在一開始很容易追求形式上的完美,每個鏡頭、剪接都要求到盡善盡美,但容易變得匠氣,若經過多次拍攝、歷練,達到揮灑自如的地步時,隨意靈光乍現,都會散發耀眼的光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沙鹿電影藝術館 的頭像
    沙鹿電影藝術館

    沙鹿電影藝術館

    沙鹿電影藝術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